我的战略咨询观
任何格式化的咨询管理工具,在中国都可能走样儿或削足适履地适应:到底是麦肯锡等适用中国市场、还是中国市场适用于麦肯锡等标准化的咨询标准流程:一般而言,因为咨询专业化的思维路径指向,会选择中国市场适用于麦肯锡等等的分析方法或工具——一旦进入一个标准化流程,所谓咨询顾问或专家,就可以大放厥词。
麦肯锡等等因为中国市场或制度现实的过于“个性化”,会使得咨询顾问的工作成本不堪承受:一致性的制度现实,很容易使咨询对象“合并同类项”,譬如所有的企业会因“一致性”而形成“共识标准”,当咨询对象的数据积累越来越多时,一个咨询顾问可以通过这些积累,而对一百个甚至更多的咨询对象,提供“一致性”的服务;当一百个服务对象具有一百个“个性化”特质时,就需要一百个咨询顾问,提供“一百个”个性化服务。
麦肯锡等提供的是战略流程,这方面的案例譬如德隆。但这些战略流程需要稳定的“理性假设”做底层,在中国做战略咨询,需要“政策风险指数”这样的工具,很显然,麦肯锡等等西方咨询公司,不具备这样的洞见能力。不是无能,而是格式化的专业训练,限制了洞见的想象以及将其进行逻辑推断的独特方法。
我有与麦肯锡抢业务的经历,最后败给了我。那时,麦肯锡最早认识到IT是个好东西,最明显的好处,就是将咨询业务进行领域延伸,同时可减少咨询顾问的重复劳动。
在中国本土的咨询公司,大多从事的是与咨询本身关系不大的“业务”。我在二十年前涉足两本管理类刊物时,对企业有一个定义:全球视角 本土方案。这个该刊一直沿用的现在,但真正实现没实现,则另当别论;对一个“总裁”的管理岗位有一个定义:总结智慧 裁决实践。这个刊似乎已经不存在了。
中国本土咨询公司有过一小段“黄金岁月”:点子大王或有一个什么智业等等,那时麦肯锡还没有涉足中国市场。仅从题目就知道,中国企业或者所谓企业家,需要是迅速见效的点子,而不是什么管理逻辑。我曾经有两页纸的“点子”,让一个企业一个星期赚了四亿,从此让这个企业家迷信了我,直到后来需要团队作业时,他仍然相信我本来一个点子就够,为什么还要搞那么复杂?这是因为他根本不理解,在一个毫无规则的“市场”,点子可以大显神通,但当业已形成一定的规则基础时,就要一切按“规矩”来,比如那时我两页纸的路径图示,他可以照吃就可以让多少人抢着送钱,但后来做所谓产业投资基金时,就有“产业投资基金”的“规矩”,譬如需要从民法通则、信托法、公司法等等相关法律之间,修一条“绿色通道”,否则就可能涉及乱集资的风险。而这些工作或程序,至少需要最后一个律所盖章,一路程序一路费用,岂能用一个点子即可?!这算来也是二十年前的事儿了。
后来的咨询公司大致分为两类,一是附带投资资源的咨询;二是企业文化切入点的管理咨询——前者越来越似是而非于投资银行,但又戴着咨询公司的帽子;后者是相对距离管理咨询最近最本源的咨询业务。当然,我所谓的咨询,不局限于管理咨询或者投资咨询,因为投资银行本身就是咨询+资源撮合。我只是说,中国缺乏真正的战略咨询,因为战略咨询首当其冲是政策风险逻辑认知,中国没有政策风险的“专业”,所有的所谓国家级什么级的智囊,是政策的传导者或牵强附会的图解着,讨喜政策部门然后以政策代言人的“权威”忽悠大众,所以多少大名鼎鼎、震耳欲聋的权威们,没有几个预测对过——当然,这并不妨碍继续欺世盗名。
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,管理咨询对于那些励精图治的中小企业或需要,越大且实力越厚的企业,最不需要管理咨询譬如房地产商,他们将经营与管理截然分开,经营就是赚钱能力,管理很多时候是画蛇添足。至于什么战略咨询,有钱人自己就牛逼闪闪,一般看不上谁能为他做战略——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略,包括不知道什么是管理,但他们活着、企业很赚钱,这就因为中国企业根本不需要什么战略或者管理,有钱就是大爷,特别是我的钱根本不是靠什么战略或者管理而来的。
但是,中国在变化。不管多么不尽人意,该有的“程序”都有了。假如一个企业没有稳定的战略指引,就随时遭遇政策风险。可以说,越动荡的制度或市场环境,越需要战略咨询:人无远虑必有近忧,这是活生生的现实。特别是依靠所谓“经营”快速聚富或成长为如此这般大鳄的企业,没有战略咨询无异于每时每刻在找死!战略咨询资源于中国,无疑的稀缺的,因为整个大环境都在鼓励急功近利:政策的宽度或幅度,无一不是短期或急就章,所以政策在怂恿所有利益相关方疲于奔命地忙于追尾政策。政策自有底层逻辑,可以站在未来回溯政策风险的缘由。
本来在写以上文字前,是因为看到如下的文字内容,想介绍过来,不曾想写成了“原创”。如此,只好做一个附,仅做一参考,没有什么特定指向。
附:麦肯锡咨询顾问的十大底层逻辑
第一种:分类思维
第二种: 矩阵思维
波士顿管理咨询的产品矩阵模型(BCG matrix):
这同样是一个矩阵思维的体现。
第三种:漏斗思维
第四种:相关思维
第五种:决策树思维
你的决策树长这样:
第六种:闭环思维
闭环,不是指封闭,而是指循环。
在商业界,最著名的闭环应该当然是戴明环,又叫PDCA循环。
这个闭环思维为什么重要?因为它指明了一条螺旋式上升的发展途径:
第七种:逻辑链思维
逻辑链,是一个大杀器。
最简单的,或者说最经典的逻辑链,应该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:
大前提—>小前提—>结论
用我自己的话来翻译,三段论可以变成更简洁的一种表达式:
第八种: 时间序列思维
第九种:试验思维
第十种:数字化思维
管理学大师曾经说过一句万世真理:No measurement, no improvement,没有数据,就无法优化。
-END-
近文闲阅:
这才是中美两国的根本不同——一个层层向上负责,一个层层向下负责
996+251+404的华为方程式,得出了什么样的中国管理现实?